要闻速递
热点新闻

要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速递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前景
来源: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16版)  |  上传时间:2016-05-09

编者按

  自2015年1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智库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年多时间里,各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在体制机制、运营管理、评价评估等方面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广大智库深化认识、开阔视野,并促进各智库交流经验、共谋发展,3月27日-28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邀请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中浦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专题研讨班(第1期)全体学员120余人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前景。本版特刊出会议发言精粹,以飨读者。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关于智库的批示,给中国智库发展带来了春天。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在决策体系里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我们做智库工作的同志,经常说智库的基本功能是资政启民。资政,就是为决策提供新的支撑;启民,就是用新的思想来启迪百姓,用准确的政策信息,为公众提供有益的、有助于理解政府政策的环境,从而为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创造更好的公众环境。具体而言,可归纳为政策研究、政策评估、政策解读和国际交流这四个方面。当前,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如何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我认为,关键在于加强智库的能力建设。一是人才建设。一方面要吸纳社会上的高端人才,开门办智库、开门搞研究,对高端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和社会各界、国际国内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用好外部人才。二是智库文化建设。党政智库应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义出发来从事政策研究,所谓的独立研究,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站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三是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高效的管理制度。四是要有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财力支持,要按照智库运行的规律建立相关财务制度。现行的许多制度和智库运行是不匹配的,特别是在党政部门,一定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真正设计一套适合智库运行的体制机制。

  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去年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我们深深感到党和国家领导层对于智库建设的高度重视,领会到智库建设对于国家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将智库建设提到党和政府工作日程上来适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中国和平崛起、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我们培育高端理论研究人才、建立对外交往机制和平台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智库的各项管理制度。在资金层面,国家要给予智库建设更多的扶持,尤其应当针对社会智库设立特别基金或专项基金,让社会智库有资格、有途径去获取支持自身发展的资源。此外,还应在对外交往方面给社会智库创造更多条件。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因此,中国智库在国外设立分支的需求大大提高,高端智库应在国外设立代表处,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并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与落实。与此同时,在加强高端智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用好离退休党政干部这一人力资源,发挥其社会余热,让他们参与智库活动,为智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

  应从三维视角审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第一维是为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三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从宏观来说,智库建设有三个难题急需破解:其一,智库和智库载体职能区分的难题。例如,有智库责任的教学研究机构是智库发展的深层载体,但不能简单地把其全部责任都归于智库。其二,智库结构和功能定位的难题。我国智库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超官方智库,主要是人大和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研究机构,即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即具备党委和政府背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民办的非官方智库。应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以高端智库为主体、多类智库共同发挥作用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其三,智库的研究方法和人才结构的难题。智库人才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其特殊的研究方法所决定的,会做学术研究不等于会做对策研究,会做论证性研究不等于会做预测性研究。因此,各类智库要注重补齐短板,提高研究的前瞻性。

  王国平(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明确八个要点:一是服务的理念,智库发展不能简单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和领导个人的行政权威,而应依靠智库自身来服务社会发展;二是服务的重点,智库应坚持问题导向,在擅长的研究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将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三是服务的对象,一流的智库不仅要服务领导还要服务社会,以客观理性的声音引领社会思潮;四是服务的特点,智库研究要具备超前性、系统性、专业性、示范性、操作性、时效性六大特征;五是服务的载体,智库要形成模块化研究和矩阵式管理模式,加强政策建议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六是服务的力量,智库要坚持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办一流智库,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七是服务的资金,要探索长期稳定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同时支持社会力量捐助智库发展;八是服务的方法,要以主动出击为主,在积极抢占市场的同时作好谋篇布局。

  王荣华(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我把高端智库的功能定位归纳为“5+1”。“5”是指五项功能:战略政策的储备库;社会大众的指南;庄严的学术殿堂;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国际交流的对话平台。“1”就是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的头脑产业。高端智库应对的是快速变化、急遽转型、充满不确定风险的时代中的复杂难题,应致力于研究新办法、寻找新方案、提出新规划、建立新规则。此外,高端智库要与政府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若即”就是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决策层参考,“若离”并不是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而是要求智库必须具有理论性,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

  周仲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建设,在决策咨询方面着重发挥如下作用:发挥教师在决策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院以专题研讨班为主的特点,教师组织研究性教学,开展现场教学和研讨,再将学习研究的成果概括整理、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发挥学员在决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学员依托专题班次设立随机立项课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开展领导干部思想动态滚动调查,针对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和社会热点科学设计问卷,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兼职教授在决策咨询过程当中的作用,与教师紧密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创办了《领导参考》《研究咨询》,作为决策咨询研究平台,通过这两份内参将决策咨询成果上报中央。

  李向军(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顺应时代潮流、呼应学界诉求,不但在智库报道方面走在前列,在理念上也不断深化,逐步确立了智库化传播的办报思路。

  我们认为,媒体的智库化传播至少有三条路径。首先,把智库辅助决策、资政启民的价值取向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全局工作,追求有调研、有分析、有深度的报道,培养有思想、有研判能力的智库型队伍。其次,做好智库成果的宣传报道,当好智库与政府、智库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桥梁与沟通纽带,帮助智库成果充分转化、释放能量。再次,发挥渠道优势,团结专家学者,建立自身的智库机构、策划组织选题,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光明日报正在沿着这样的路径不断探索,一方面,我们着力加强智库传播功能,2014年12月,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热潮初起之时,光明日报推出《智库》版,创刊一年多来,《智库》版已经推出近70期,刊发一大批智库成果、研究文章、重要活动追踪报道。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台、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启动、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十三五”规划阐释等重要节点,《智库》版组织的报道都获得各界好评,撰写的智库建设典型案例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陆续建立有光明特色的智库机构。2015年5月,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正式成立,中心邀请和组织专家团队研究中外智库建设情况,发布中国智库研究成果,开展相关社会活动。今年1月,中心组织撰写的《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发布,对一年来全国智库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肯定,在智库界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更加细化的报告正在《智库》版陆续刊登,计划近期出版,为中国智库建设提供参考。

  燕爽(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点在于牢牢把握中央对智库的核心要求。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智库的重要地位。在中央文件和总书记讲话中,都把智库作为提高干部专业素质、专业思维、专业能力的一部分,作为防风险、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这一定位。其次是要冷静认识智库发展实际。当前,智库发展迅速,但是基础还不扎实。新建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不具备智库研究能力的所谓“智库”和真正的智库同时存在,鱼目混珠。还有一些地区,不管实际需求如何,盲目成立智库。再次是要充分认识中国智库的国情和特色,不能照搬西方的智库评价标准。中国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机构在发挥智库的功能,例如政策研究室、学术研究机构、媒体内参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智库体系中去评价。在智库发展方面,我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否则中国不会在重大决策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不会有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和机制,把我国智库建设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当然,我们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革和进一步发展。要在智库建设的供给侧、需求侧两侧发力。不仅要对智库本身提出要求,也应该对需求方进行改革。在对智库评价中,要明确智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仅仅是为党政部门服务,也可以为行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智库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决策建言,也需要影响社会舆论、改善社会风气、改变民众的思维方式。评价智库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要注意对智库的劳动表示足够的尊重,与智库进行良性沟通,这样才能够鼓励智库的积极性、提升智库的研究成果质量。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所所长)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包括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取向也应在这三方面有所体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主要体现在:敢于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房价、股市等社会经济实践中的“重大疑难杂症”进行前瞻研究、复审研究、纠错研究,这是智库的主要功能,也是智库和行政部门的主要区别。行政部门是把定下来的事情做好,而智库则要善于在定下来的事中发现问题。智库的发展还有助于改变我们的干部体制,一个干部有没有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战略思维,必须在智库里检验一下,经得起检验才能委以重任。

  王辉耀(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智库面临着多重竞争下如何创新的复杂局面。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创新,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智库可以把人才的“旋转门”旋转起来,让大量有经验的领导人进入智库,同时,智库人员也可以进入体制内担任领导职务,培养有跨界工作经验的智库领军人才,同时,还要从海外积极引进智库人才;二是要明确社会智库非盈利研究机构的法人地位,鼓励学科基础雄厚的高校开办智库专业,鼓励大学生从事智库公益事业,鼓励国外智库学者到中国智库交流访问,鼓励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智库学习;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建议成立一个国际智库联盟或者全球智库联盟。

  柴俊勇(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在决策中善用和用好各类智库,我认为要做到“五个善”:善始善终、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实现善治、提出善策。目前,我们的党政干部在决策过程中遇到了“四个难”:对形势判断难、信息分析难、舆论应对难、本领提高难。党政干部的能力短板导致了本领恐慌,因此,要着力构建智库和决策部门交流合作、沟通联络机制,改变党委政府和智库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将智库研究成果有效地纳入决策过程中,使研究方向切合决策的实际需求。

聚焦智库建设 共享发展智慧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专家发言述要


  加强智库建设

  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与会专家最为关注的重点。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实验室秘书长欧阳维从党管智库和保持智库独立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党管智库,就是要坚持正确发展方向,要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独立性,就是要成为瞭望者、谋划者、监督者,要有担当精神。党管智库与保持独立性并行不悖。”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就智库管理指出:“好的智库往往有两个董事会。一个把握学术方向,另一个负责筹款。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保障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帮助智库保持活力。”

  “旋转门”制度一直是美国智库最为人称道的机制之一,但是这一制度在中国是否适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进行了深入研究:“旋转门对中国智库的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可能会有反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过‘旋转’的人员对提升智库影响力、增加智库经费、扩大社交网络均无显著贡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提出,智库之间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利用团队合作、联合攻关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鼓励合作的同时,也要鼓励竞争。应当建立保障公平的体制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针对高校智库建设表示:“高校智库应开拓与决策部门对接的渠道,开展针对性研究;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着力提高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注重差异化发展,凸显专业性、行业性、综合性。”

  提升研究能力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必须实现智库的现代化、提升智库研究能力。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指出:“智库研究要鼓励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生态;要推动信息公开,为智库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要将政策性和学术性相结合。”

  智库研究如何使用新方法?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赵湘江认为:“智库应更加重视大数据、云计算、政策仿真实验、定量建模等现代政策分析工具和新方法的运用,生产出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想产品。”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进一步就智库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作了分析:“要关注大数据显示出来的重点问题,充分使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对重大问题、政策进行模拟,将经验决策模式和数据决策模式有机结合;加强适应性,提高数据决策速度。”

  对公共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也是智库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央财经大学政策效应研究所所长梁鹤年提出:“政策评估有四个步骤:针对问题、决定目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据此,我们建立了一套政策评估方法理论、开发了相关软件,即公共政策评估法的论证手册S-CAD。”

  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揭示了当前主流智库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其次研究有相关经验的国家进行理论实践的背景、效果、方案等。最后明确实际问题和政策实施的目标、方法和路径,做好预测性研究。”

  分享先进经验

  会上,与会专家还分享了进行智库建设、智库研究的相关经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介绍:“我院经验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是一种精神,即‘中国精神’。‘二’是由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而成。‘三’是内外、互联网、官民三结合。‘四’是‘四位一体’,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资政、传播、培训于一体。”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阐述了其与光明日报联合开发的“中国智库索引”在智库数据甄别、收录上的“六个门槛”:“从事战略问题、公共政策研究;服务于党和政府;是实体机构,具备成立批文、独立办公场所、公章、专职人员等条件;在近三年内以智库名义正式发布或报送若干研究报告;智库中学者累计人均发表C刊论文一篇以上;不以营利为目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李敏结合自身研究指出:“打破中国智库对外传播困局,需要开启中欧智库网络工程。实现欧盟智库与中国智库间的互动,把搭建中欧智库网络工程与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结合。”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教授吕本富介绍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的主要工作:“研究会围绕大国战略、周边战略、清洁能源、网络空间、创新创业、社会治理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本报记者 杨谧 姬泰然)

学者之声


  ◎仲红岩(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地方党委研究室应定位于打造智库思想集成转化平台,将零散的创见、体制外的诉求转化为系统的、体制内的部署。


  ◎余从凤(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政府研究室应扮演好五种角色:以文辅政的主力军,近水楼台的影响者,博采众长的思想池,决策咨询的黏合剂,各类智库的传感器。


  ◎简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建立了“1+3”的管理机制:“1”是党委政研室,“3”是农工办、财经办、改革办。


  ◎周敬青(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决策咨询部部长):上海市委党校在智库建设中形成了“三支笔”的工作格局:学术科研,理论文章,决策咨询报告。


  ◎游光荣(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两条腿走路”,一要把体制内智库做强,二要支持体制外智库的发展。


  ◎赵超阳(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管理与政策研究部主任):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军队智库要以求贤若渴、兼容并蓄的姿态向社会开放,在保密原则下推进信息共建共享。


  ◎王军(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数据是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统计部门要着力推动数据公开,提高数据的透明度。


  ◎杨守卫(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科学决策是一个思想碰撞、切磋协商的过程,要建立成熟的容错机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基于学术讨论而产生的误差。


  ◎李中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国智库应该树立自觉自省、产品为王的意识,贡献出无愧于时代的思想产品。


  ◎杨亚琴(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智库选题不能过于宽泛,一定要有明确的研究范围,把问题讲深讲透。智库报告要在话语体系上区别于政府公文。


  ◎栗琳(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榜单上的排名,而在于充分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以独立客观的立场,提供有思想含量的智库产品。


  ◎沈国麟(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智库建设应借鉴国际经验,但不能高估外国智库,应鼓励政府向智库开放更多资源。


  ◎贾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智库要增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创新能力,做好对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解读,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


  ◎白林(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智库既是机构也是机制;既需要学理分析,也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既需要互联网大数据,也需要讲故事。


  ◎包献华(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副司长):政府应加强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智库自身则应致力于提高能力、创建品牌。


  ◎唐劲松(上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智库报告要做到“三六九”——三个观点,六页纸,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人能看懂。


  ◎于蕾(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上海社科院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有三大任务:做国家战略的地方法律研究,总结上海改革经验,对国家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闫晶(零点集团公共事务研究副总监):促进社会智库的发展,应开放更多针对公共政策的咨询、测试和评估项目,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为社会智库提供更多的机会。


  ◎金国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智库建设负责人):党校智库要用好党校学员这个宝贵资源,思考一线困惑,解答一线问题,提炼一线经验。


  ◎周湘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智库建设在微观层面可概括为十大机制,即组织架构机制、运营战略规划机制、项目研发组织机制、人事管理评价机制、研究成本控制机制、硬件设施保障机制、智库文化涵养机制、项目获取机制、经费筹措机制、营销传播机制。

COPYRIGHT © 2012-20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部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陕西 杨凌 邰城路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   电话:029-87082961   POWERBY:107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