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即各个大学主办的各种研究院、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是一种学术型的智库研究机构。在庞大的中国智库群中,高校智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们有的偏重学术研究,有的偏重影响政策,独立性也相差很大,有时候,它们更像半官办智库,某些情况下,它们又更接近民营智库。
高校智库广泛的存在于国内研究型的知名大学中,由大学在其他机构、团体的协助下主导创建。这类智库的的经费一般来源于其创建者,主要包括学校拨款、基金会、企业公司的资助或私人捐助。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基本是以校内各学科的教师为主,同时也会从其他大学、研究机构聘任的研究员,主要从事政策问题研究。
1、高校智库概况
高校智库通常直接挂靠在大学院所之下,可以广泛利用学术资源,在研究深度与研究广度上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其提供的研究结论也更具科学性。与官办智库主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权力和校外的独立法人签订合同,财务上不能独立核算。中国的高校智库之所以不具备法人地位上的独立性,主要源自高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由于这类智库数量较多,且也不在国家任何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并接受管理,所以大学型智库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
高校智库高校智库的影响力与大学本身的研究实力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一般都依托于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以利用其高层次人才密集、学科优势明显、馆藏资料丰富、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的优越条件,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等都属于高校智库,其中,相对来说前两者的影响力较大,其他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则要小一些。高校智库依托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一方面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围绕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担负起给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者充当“智库”的重任。随着高校智库的发展,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类智库的作用。高校智库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以顾问形式参与政府决策;二是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通常会在做出重大决定时向高校智库进行咨询。
相对于官办智库,高校智库的研究方更为主动和自由,主要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问题展开宏观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多。
相较于官办智库与民营智库,高校智库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对决策和社会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一方面,相对于官办智库,高校智库研究氛围更浓厚,且在研究方向、领域方面更加自主;另一方面,相对于民营智库,高校智库能够享受国家财政支持,经费来源比较稳定,为其研究的独立性和长久性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借助高校的品牌优势及其自身深厚的研究实力,此类智库在争取研究项目的时候具有很好的优势,发展势头良好。
2、中国高校“智库双壁”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发《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分列中国高校智库系统影响力前五位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
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实力超群,是中国高校的“双子星座”。与之相适应的是,这两所高校也走在了中国高校智库研究的前列,其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是中国成立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两个高校智库,堪称中国高校的“智库双壁”。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为CCER)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由知名海归学者林毅夫等人创办于1994年8月,中心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管理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主要问题,政策研究一般在学术与政策结合比较紧密的领域开展,如人口方面的学术研究,很多可以直接转变为政策研究。该中心具有人脉广、对现实问题敏感、专业根基厚实等特色优势,出版的《经济学季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同时,该中心还主办高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美经济对话”(US-China Economic Dialogue),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前身为由著名国情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在1999年创办的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杨柏龄和清华大学副校长何建坤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跨两大单位的校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简称国情中心)。该中心关注的领域包括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国政治与治理、中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等,并针对相关领域的的公共政策开展研究工作。该中心发行的内部刊物《国情报告》,是能对国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参资料。自成立至今,该中心积极发挥了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参与众多国家重大决策的研究工作,已有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
3、新型高校智库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成立的智库。特别是国内一批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开始纷纷新建或重组各种智库机构,其中有些直接是响应“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指示而成立的,与以往大多数那种大学研究所、研究中心不同,它们起点高、基础好、实力强且定位清晰、理念先进,是更为纯粹的高校智库,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这类智库,以北京大学的知识产权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的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礼研究院,南京大学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代表,它们要么更注重寻求“国际号召力”,要么更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公共决策,是新时期的新型高校智库。
以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1月19日联合创办的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例,就是与传统高校研究机构迥然不同的新型高校智库。研究院采用基金运营方式支持其运营,主要资金来源为基金盈利,有保障可持续。同时,保障了研究院相对独立的地位,研究工作较少受到限制和干预。研究院“力求为国家培养和发展输送高级金融人才,立志打造一个以‘大金融’研究与传播为核心目标、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智库,最终实现金融报国、知识报国的宏愿。”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型智库近两年还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合作共建模式,如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地廉政共建联盟。前者是是在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多部委支持下,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在2012年联合发起成立的,主要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研究。后者是在2013年由3个区,即南京市栖霞区纪委、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仙林大学城纪工委,与5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创立的,创立的目的是抱团推进区域反腐,该联盟是国内首个专业反腐智库。两者都是高校智库合作共建模式的重要创新和积极探索。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