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衡量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的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四川大学也为加强智库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
协同创新构建智库建设体系
近年来,四川大学发挥高层次人才密集、学科优势明显、馆藏资料丰富、学术氛围浓厚的条件,逐步确立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逐步凝练出“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两个大方向作为智库建设的牵引。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985”平台、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基础的智库建设体系,大胆探索灵活高效的智库运行机制。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西部边疆中心”)是由四川大学牵头,联合云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等单位于2012年组建的。中心的建设使命是以新时期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校校、校地、军地”协同为路径,以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为保障,汇聚西部边疆研究力量,培养西部边疆急需人才,研究西部边疆治理战略,探索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新路,为兴边富民、强国睦邻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化凝聚中心”)是2013年11月成立的,该中心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面临的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感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提升多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任务,以实现项目组织、平台建设、人员管理、成果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高效协同为重点,汇聚各方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完善了平台共用、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运作机制。
整合资源推进学科和团队建设
智库建设是从学科出发,以优势学科作为深厚的根基和依托。反过来,智库建设又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整合和团队建设。
西部边疆中心建立了涉藏问题研究、新疆研究、西部周边研究、“一带一路”重大问题研究、西部边疆史地研究、边疆理论与治理战略研究等6个研究创新平台,获准设置了边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促进了相关学科和团队建设。
多民族文化凝聚中心组建了中国多民族文学、民族团结与区域自治、民族文化的符号学、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建构、藏羌彝民族文化资源等研究创新平台,促进了相关学科和团队建设。
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在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交叉学科论证。2014年下半年,西部边疆中心获准设置交叉学科边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将以边疆学目录学科(边疆政治学、边疆经济学、边疆社会学、边疆史地)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集中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高校智库研究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有机结合,具有前沿性、专业性、综合性,研究成果需要体现更多的前瞻性和长远性。
两年多来,多民族文化凝聚中心专家成功获准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心专家围绕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民族关系、多民族文学等问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本,陆续推出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研究文库》丛书。
西部边疆中心承担和完成了100多项国家项目、70多项省部级项目,相继出版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道路》、《中印关系研究丛书》、《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丛书》、《中国西南地理史料丛刊》等学术专著。
建言献策有效服务国家重要决策
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为己任,以承担部委委托课题、报送决策咨询报告、参与重要决策咨询会议等形式,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为相关部委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咨询报告。2012年以来,两个中心累计完成并提交决策咨询成果200余份,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65份,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重要批示的39份。
多民族文化凝聚中心提交的《四川民族地区邪教活动调查研究》分别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西部边疆中心专家提供的关于涉藏问题的系列研究报告,6篇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批示。
此外,智库在公共政策形成中发挥着生产政策思想、提供政策方案、为政府储备人才、教育引导公众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则为智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两个中心紧跟时事热点,紧贴公众关注,积极鼓励专家学者在主流媒体和高端公共平台上广泛发声,并通过主办网站、博客,推送微信、电子邮件、网络杂志等,增加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的扩散面和影响力。
“寓教于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参照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协同培养战略,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两个中心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探索“旋转门”机制,打造一流的智库研究团队。学校组成专家团队,与协同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推行青年学者访问计划,邀请承担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领域科研项目的青年学者进入西部边疆中心进行研究。西部边疆中心依托中组部在学校设立的干部培训基地,为新疆、西藏等地的国税、地税、司法、旅游等系统培训了干部数百人次。
打开思路积极开展海内外交流合作
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广泛频繁的交流合作。两个中心围绕国家急需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海内外交流合作。目前,学校正在引进哈佛大学9位著名专家,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同时正在积极筹办“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
智库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四川大学将继续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全面推进智库建设,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以提高建言献策质量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深化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体制、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方面改革,为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