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校有四位教授参加列席全国“两会”。他们充分利用“两会”高端平台,聚焦民生,关注社会,放眼世界,认真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孙其信“两会”声音
1、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作为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的世界大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依然明显存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厚植原始创新源头。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构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为目标,强化超前规划和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全面启动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通道。健全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发展校企、校地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转化联盟,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路径。我们还应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孙其信说,高校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实施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
——《新华网》
2、补齐教育不均衡短板 助力脱贫攻坚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体现在我们中部、西部、东部的不均衡,也体现在城乡的巨大不均衡,这是制约我们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制约的确看到现在城乡的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的差距还在扩大,城乡教育的这种差距的缩短进度依然十分缓慢,很高兴地看到把加快教育的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作为我们十三五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必须要加快解决当前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
第一,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实施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教育。第二,我们从校内和全国聘请了100多位创业导师,为这些学生提供有实践经验的,有可操作的创业辅导。第三,我们每年提供相当大的一笔资金,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早期的种子基金,同时学校里延续免费提供办公住宿,网络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服务,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我们希望这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好,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的教育成效越好,能对我们未来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央广网》
3、陕西脱贫困难在哪?剩下的13%是最难啃的骨头
据统计,到“十二五”末,我们全省的贫困发生率,从35%降到了现在的13%,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目前,陕西还有330万贫困人口,如何保证到2020年和全国一道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困难在哪里?
1、农村扶贫:要通过做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特别是要加大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力,要通过龙头企业加上农户的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能够共享到农产品在流通、加工、销售领域的增值收益。
2、教育扶贫:陕西是个科教大省,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扶贫工作,要更大力度的发挥教育扶贫。陕西率先在全国提出十三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这项政策就长远而言,对彻底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将会发生根本性作用。从国家层面,还应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精准面向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贫困孩子,解决读书问题。国家高校自身要为他们能够提供学费减免和各种的资助,让他们经过几乎是全面义务的教育形式,完成大学教育。
3、城镇扶贫:在关注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时,也绝对不能忽略了城镇里面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孙其信说,对于这类贫困,绝大多数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就业上遇到困难,所以要通过加大培训、教育方面的帮助,鼓励他们来建立自己的事业,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找到工作,最终实现脱贫。
扶贫最关键在于精准,要做到精准识别,找到去扶谁?要找到精准的举措,怎么去扶?所以我认为精准对当前扶贫工作相当重要。为什么加了一个实效呢?就是扶贫攻坚的目的,最终要靠是否真的脱贫来考虑。所以这就需要能够真脱贫见实效。
——《西部网》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两会”声音
1、绿色与发展可以兼得
生态问题要解决,需要很长时间。这也是生态问题的可怕性。但如果能够完全按照“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落实,统一思想,完善司法体系,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适当改善环境,从而让绿色和发展之间形成一种均衡。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依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拿就业来说,我国现在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旦经济发展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出现较大的就业风险。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就会增加150万。
就业、医疗、养老,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关系等等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必须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这是硬道理。
——《新华网》
2、从供给侧入手推动农业改革
第一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第二要围绕农业产业链进行集成创新,要加快创新农业商业模式;第三,要建立起调控有度、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经济日报》
3、从三方面再造新型农业产业运行体系
第一,改革方面,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建立较清晰的产权制度,大力推广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第二,创新方面,通过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围绕产业链进行组合式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实现对成本和稀缺要素的技术替代;第三,优化方面,对于现行农产品政策进行优化。目前国家实行的农产品生产包括市场调控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已经不再适合农业经济供求关系变化的状态,需要进行大幅度的优化。
——《中国经济网》
4、需抢救性保护红碱淖湿地
一是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湖水补给量急剧减少。红碱淖湖及湿地的补给水源共有7条季节性河流,其中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营盘河、蟒盖兔河是主要的补给水源,占到红碱淖湖地表径流补水量的一半以上。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直接导致地表水汇入量急剧减少,造成湿地生态恶化。
二是煤炭资源开采严重威胁湿地安全。红碱淖湿地周边地区煤炭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开采加快,诱发地下水渗入采空区。据勘测,红碱淖沿湖区域地下100米深度均为砂砾岩,一旦新增大型煤矿,必将破坏地下水隔层结构,直接引发红碱淖湖水渗漏,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蒙陕两省区关于红碱淖地段跨界资源权属争议影响保护工作。国家虽然对蒙陕边界线存在争议的红碱淖地段行政区域界线进行了裁定(国函〔2001〕49号文件),但两省区对红碱淖地区跨界区域内的土地等资源使用权依然存在争议。
对于湿地的保护,相关部门尽快编报审核出台《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红碱淖流域水量分配原则及方案,确保红碱淖湿地水量补给充足,建立红碱淖水量补给保障长效机制,并设立直接归属国家林业局管理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便于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海外网》
5、创新集体林经营制度
完善森林经营制度、增加森林蓄积量,既是中国政府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雾霾、净化空气的重要手段。一要创新集体林经营制度,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现行的各类林业补贴政策,降低林业政策实施、监督成本;二要优化配置区域营林政策,遵循全网络化的创新思维与战略、创新规划与设计、创新制度与机制、创新政策与措施、创新治理与监管模式,突破部门壁垒、行政区划,重新区划集体森林资源与林地,构建分工明晰、功能匹配、经营高效的集体林地利用及区划体系;三是制定绿色就业政策,对大林学专业类大专院校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并支持相关毕业生赴林区工作,形成学林业、爱林业、到林业部门工作的良好环境,推动绿色就业。
——《陕西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唐明“两会”声音
下狠功夫防治土壤污染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重金属污染不仅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有时甚至颗粒无收。更重要的是在土壤-植物-水域系统中的高流动性,使其极易通过农产品或受污染的水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土壤质量保护法规;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污染土壤修复,尤其是要启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组织专家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常规环境监测体系,增加包括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在内的污染物监测种类,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重金属污染区,禁止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可以种植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远离生物链的能源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