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3月6日电 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的红碱淖湿地,流域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被誉为“塞上明珠”。但是近年来,该湿地却出现湖面持续萎缩、水质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
近三年来,虽然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湖面快速萎缩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未得到根治,潜在的萎缩风险仍然突出。若按照当前的萎缩速度推算,红碱淖湿地可能在未来10年内干涸,即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教授分析,湿地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湖水补给量急剧减少。红碱淖湖及湿地的补给水源共有7条季节性河流,其中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营盘河、蟒盖兔河是主要的补给水源,占到红碱淖湖地表径流补水量的一半以上。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直接导致地表水汇入量急剧减少,造成湿地生态恶化。
二是煤炭资源开采严重威胁湿地安全。红碱淖湿地周边地区煤炭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开采加快,诱发地下水渗入采空区。据勘测,红碱淖沿湖区域地下100米深度均为砂砾岩,一旦新增大型煤矿,必将破坏地下水隔层结构,直接引发红碱淖湖水渗漏,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蒙陕两省区关于红碱淖地段跨界资源权属争议影响保护工作。国家虽然对蒙陕边界线存在争议的红碱淖地段行政区域界线进行了裁定(国函〔2001〕49号文件),但两省区对红碱淖地区跨界区域内的土地等资源使用权依然存在争议。
对于湿地的保护,霍学喜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编报审核出台《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红碱淖流域水量分配原则及方案,确保红碱淖湿地水量补给充足,建立红碱淖水量补给保障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霍学喜还呼吁应该尽快开展落界工作,并设立直接归属国家林业局管理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便于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记者 王俊岭)
|